目 录
全球RAS(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具体数据未在中直接呈现,但通过间接信息可推测其增长趋势。以相关产业链中的三文鱼养殖为例,2023年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尚未达到明确数值,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显著增长,复合年增长率(CAGR)有望保持较高水平[6]。
从全球视角看,欧洲和北美是RAS技术的主要应用地区,这些地区的成熟技术和先进设施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发展。例如,挪威作为陆基三文鱼养殖的领先国家,其养殖模式不仅避免了污染,还实现了对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这进一步提升了RAS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6]。此外,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在积极引入RAS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水产品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提供具体的全球市场规模及CAGR数据,但从三文鱼养殖这一细分领域的发展可以推断,RAS技术正逐步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在循环水养殖政策方面,不同国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措施。以日本为例,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环保型养殖技术的补贴力度,旨在缓解美国加征关税及国内通胀带来的经济压力。2025年4月的最新动态显示,日本首相石破茂计划通过补充预算向全体国民发放每人5万日元的现金补助,以刺激消费和投资[20]。尽管该政策主要面向全民,但也间接为农业和渔业提供了资金流动性支持,有助于提升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设施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制定的《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已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空白,为海洋养殖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27]。此外,武汉市2024年发布的渔业发展补助项目明确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农村水产电商以及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等领域,总额达4090万元人民币[32]。
相比之下,欧盟则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鼓励成员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总体来看,各国在政策导向上均强调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财政扶持,但在执行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出各自国情和市场需求的不同特点。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环保政策对陆基养殖的影响日益显现,形成了较强的倒逼机制。以广西为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明确规定了悬浮物、pH值、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五项污染物指标的限值要求,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7]。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空白,成为推动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据。
在监管层面,广西已全面完成全海域海水养殖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工作,并加快构建“三池两坝”“工厂化循环水”等尾水治理技术模式。钦州市康熙岭养殖尾水生态治理试点项目通过政企协作方式,成功解决了茅尾海周边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问题;而钦南区共创养殖专业合作社则采用“三池两坝”处理海水养殖尾水,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27]。
与此同时,《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自202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中规定工矿企业排污口、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实行审批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排放污水[26]。这一举措强化了对养殖尾水排放的规范化管理,促使更多企业采用先进的水质净化设备和技术手段,如生物过滤式养殖尾水处理器、智能生物链治水技术等,从而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严格的环保法规正在倒逼陆基养殖行业加速转型,推动其向低碳、节能、高效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
“十四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设施渔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推动渔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为此,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针对设施渔业的专项补贴政策,旨在通过财政激励引导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以武汉市为例,2024年渔业发展补助项目涵盖了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农村水产电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四大领域,总计安排专项资金4090万元人民币[32]。其中,高效设施渔业获得1160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或扩建8个示范基地,涵盖江夏区、新洲区等多个行政区域。该项目要求实施主体具备至少50亩水面规模,并且必须符合《武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暨水产养殖“三区”划定方案(2018-2030年)》的要求。此外,市级财政资金还将重点支持生产性养殖设施设备的投资建设,如流道、圈养桶、集装箱、工厂化车间和温室大棚等,确保设施渔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同样,在海南省,政府出台了贷款贴息政策来助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特别是设施渔业领域的扩张与发展。根据《海南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申报指南》,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获得最高不超过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70%的贴息支持,单个经营主体贴息金额不超200万元[36]。此政策适用于从事现代设施农业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优先支持保障粮食和油料生产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贷款用途。
除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外,地方层面也积极推动设施渔业的资金投入。岳阳县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近5000万元,重点推进老旧池塘设施化改造、养殖尾水治理和新建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当地融资担保公司还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60万元,配套专项基金180万元,并投入300万元引进智能化设备,全面提升设施渔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37]。
上述补贴政策不仅有效降低了养殖户的资金压力,而且促进了设施渔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渔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物滤器与脱气模块技术突破
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领域,生物滤器和脱气模块作为核心组件,其技术突破对于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生物滤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南京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的高抗污染超滤膜,其过滤孔径为25纳米,能够有效分离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和病毒,在工业污水处理、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44]。此外,津膜科技自主研发的PVDF超滤膜产品使用寿命达3-8年,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长,并且投资成本降低25%以上[47]。
在脱气模块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炫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采用高强度优化膜丝,节能效果较传统MBR系统提高40%以上,系统投资成本降低25%[47]。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国产设备的性能,还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