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团(以下简称“Goldman Sachs”)是一家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国际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69年,由德国移民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在纽约创立。高盛最初专注于商业流通证券业务,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在Goldman Sachs的报告《China in Transition-China's capacity - the imbalances, the inflections, and beond cycles》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七个重要的全球制造业进行了抽样分析,这些行业代表了中国GDP增长的22%。
报告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在五个行业中,这些制造业的产能建设已经超出了全球需求的总和,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超过50%的产能以零或负现金流利润率运行,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随着中国转型的持续,Goldman Sachs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它们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转折点。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中。本报告聚焦于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制造业领域,这些领域不仅占据了中国GDP增长的22%,更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显著的影响力。通过对这些行业的深入分析,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领域:
太阳能模块:中国供应了全球市场75%的份额,其中42%的产量用于出口。在2023年,中国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2倍,而产能利用率仅为44%。
锂电池: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供应份额高达81%,37%的产量被出口。中国产能相当于全球需求的1.5倍,产能利用率为61%。
电动车:中国供应了全球66%的电动车市场,19%的产量被出口。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2倍,产能利用率为54%。
功率半导体(IGBT):中国供应了全球29%的市场,15%的产量被出口。产能是全球需求的35%,产能利用率高达87%。
空调设备:中国供应了全球75%的空调市场,42%的产量被出口。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2倍,产能利用率为62%。
建筑机械:中国供应了全球33%的市场,53%的产量被出口。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1倍,产能利用率为30%。
钢铁:中国供应了全球54%的钢铁市场,16%的产量被出口。产能是全球需求的66%,产能利用率为81%。
在这些领域中,中国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全球市场上拥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然而,这种规模优势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产能过剩和市场准入限制方面。Goldman Sachs的分析显示,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行业健康运行所需的水平,表明存在显著的供需不平衡。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速度迅猛,特别是在太阳能模块、锂电池、电动车等领域,中国出口量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显著增加。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引起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特别是在美国和欧盟市场。
在太阳能模块领域,中国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200%,而产能利用率仅为44%,表明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
锂电池行业的产能也达到了全球需求的150%,产能利用率为61%,反映出过剩产能的问题。
电动车行业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20%,产能利用率为54%,尽管不如太阳能和锂电池行业那么严重,但仍存在过剩。
功率半导体(IGBT)产能相对较低,仅为全球需求的35%,但产能利用率高达87%,显示出较为健康的供需状态。
空调设备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20%,产能利用率为62%,表明产能过剩但市场吸收能力较强。
建筑机械和钢铁行业的产能分别达到全球需求的110%和66%,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0%和81%,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过剩。
产能过剩的影响:
过剩的产能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下降,影响了行业的盈利能力。例如,太阳能模块和锂电池的价格在2024年**季度同比下降了46%和45%。
多数行业的现金利润率降至零或负值,表明超过50%的行业供应在运营上无法产生正现金流。
企业对未来资本支出的计划进行了调整,部分行业如锂电池和太阳能模块的2024—2025年资本支出预期被下调,反映出市场对当前过剩状态的响应。
行业内部的不平衡:
产能过剩并非均匀分布在所有企业中。通过将行业供应分为三个组别,我们发现成本最低的**生产商(组1)通常能够保持正现金流,而成本较高的生产商(组2和组3)则面临更大的压力。
政策和市场响应:
政府的支持和市场准入限制对产能过剩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并非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行业内部的自我调整,如资本支出的削减和对新产能投资的重新评估,是应对过剩问题的关键。
未来展望:
预计,随着市场对过剩产能的自然调整和潜在的供给侧改革,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逐步提高。
对于那些接近供需平衡临界点的行业,如太阳能和锂电池,Goldman Sachs预期将更快地实现产能和需求的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