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标书“查重”揭秘:多个细节揭示围标串标行为

2025-03-14

电子标书“查重”功能揭秘:轻松识别围标串标行为
随着电子投标技术的兴起,尽管其历史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投标尚浅,但这一线上操作模式已展现出与线下方式迥异的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其内置的“查重”功能,使得任何围标串标行为都难以遁形,无需他人举报,便能自行暴露。

投标人IP地址或Mac地址的重复现象

在围标过程中,由于多个厂商的投标工作通常由主导围标的厂商负责,这些标书往往都由该厂商的员工撰写,甚至可能由同一人使用多个公司的采购平台账号上传投标文件。这种操作方式会导致投标人的IP地址和Mac地址出现重复。

有些投标者可能误以为通过在公司外使用笔记本上传其他公司的标书可以避免IP地址重复,但实际上,Mac地址的一致性并未改变,因此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投标供应商基本信息的一致性

在围标行为中,经常会出现同一采购项目下,两个或多个投标供应商的基本信息高度一致,例如,他们的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以及公司地址等关键信息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此外,这些供应商的股东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通过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查询即可清晰呈现。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涉嫌围标的公司的办公场所的租赁人或拥有人都是同一人。



招标公告的问题(时间紧迫、关键信息不透明)
在公开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标采购人员有时会为了限制过多的竞争者而故意缩短招标公告的时间。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潜在供应商的报名时间,还限制了他们准备投标文件的空间,从而可能排挤掉某些竞争对手。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或国企单位中,公告时间通常都有明确的时限规定,而民企在这方面则相对灵活得多。

投标文件雷同问题

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文件的雷同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公司投标文件的电子文档属性,如作者、最后一次保存者以及公司等信息,若发现高度一致,则可能存在围标嫌疑。此外,投标文件内容的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特别是在技术标中,若发现方案细节或瑕疵(如错别字)完全相同,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份由多人共同制作的投标文件,存在围标风险。另外,还有一些低级的雷同现象,例如A公司的投标文件中误写了B公司的名称或误放了B公司的资质文件等,这也属于投标文件Copy造成的围标行为。

投标价格接近测算价或内部最高限价

在招投标过程中,若投标人的报价与测算价或内部最高限价高度接近,这往往可能存在串标嫌疑。特别是在未公开内部最高限价的情况下,投标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接近最高限价中标,这无疑增加了其存在串标行为的嫌疑。

供应商伴随投标现象解析

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满足最低投标供应商数量的要求,某些厂商会邀请固定合作伙伴作为“小伙伴”一同参与投标,以增加竞争的充分性。这些“小伙伴”通常是固定的,并且在多次投标后,我们会发现几个厂商经常在不同的采购项目中同时出现,且中标人往往是其中固定的一个。这种现象若单独审视某个采购项目可能难以察觉,但通过分析多个项目,则可揭示其背后的围标嫌疑。
为了排除某些供应商的竞争,某些厂商会与他们的合作供应商提前沟通需求和方案,并故意将截标时间设置得非常接近发标时间,这样潜在竞争对手的方案编制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从而增加他们被排除在外的可能性。
为了削弱潜在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某些厂商会采取策略性措施。他们可能会与特定供应商提前沟通需求和方案,并精心策划,将截标时间设定得极为接近发标时间。这样一来,其他潜在竞争对手在方案编制上的时间将被大幅压缩,从而提升了他们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供应商中标率异常

某些厂商在投标过程中展现出异常高的中标率,若非行业领军人物,其实际实力却并不突出,甚至相对较弱,这往往让人怀疑其存在串标行为;此外,同一供应商频繁以非最低价中标的情况也值得关注。

历史投标异常引发的嫌疑

许多厂商在某次投标时可能并未察觉,但事实上,他们的IP地址或Mac地址与以往某次投标的记录重复,这无疑将他们与之前的投标行为联系在一起。在后续的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即便他们极力避免留下痕迹,也难免被察觉出问题,从而引发对围标行为的怀疑。
投标中的IP与Mac地址重复问题
在招投标过程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重复问题时常浮现。不少厂商可能并不知情,但他们的这些地址信息却与过往某次投标的记录高度吻合,这无疑为他们与之前的投标行为划上了等号。即便在后续的项目招投标中,这些厂商试图掩饰痕迹,也往往难以逃脱被怀疑围标的命运。

报价清单价格异常

在招投标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采购报价单项数众多的情况。为了简化操作,某些投标者可能会在设定好一个基准价格后,直接将其他围标伙伴的价格按照一定系数进行计算。这种操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多个投标厂商的报价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递减或递增趋势,从而引发审计人员的警觉。


阅读1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