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小米汽车的日子并不好过。3月29日,小米SU7发生严重车祸事件;4月24日,小米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作不低于11.5小时”;5月,小米SU7 Ultra又陷入两项争议之中,众多车主要求退车。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一连四次“重击”,让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接连冲上热搜。
一、事件简述
2025年4月底到5月初,关于小米SU7 Ultra的两项争议为:
**,基于安全考虑,小米SU7 Ultra更新了车机版本,**马力从1548匹降至900匹,解锁条件是必须在官方认定的赛道进行圈速考核,达标后才能解锁。虽然这一做法旨在确保车主具备一定的驾驶技术和赛道经验,保证驾驶安全。但遭到了集体抵制,车主表示,“本来是冲着高马力去的,现在给限制了。”且前期没有充分沟通,侵犯了车主的权利。
第二,有博主通过实验发现,花4.2万元选装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挖孔机盖,内部无导流风道,仅为装饰件,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或产生下压力,日常使用中的散热效果也不明显,与宣传严重不符。
5月7日,小米深夜致歉,并提出改回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的解决方案,但遭车主集体抵制。
相关维权群超300人联合发布退车声明。在一个小米SU7的维权中,一共有447位车主。一位律师表示将会给雷军和小米公司等相关人员发律师函,并公布了费用。据报道,每个客户的费用是3000元,前期律师函每人收600元。这600元包括代为发律师函、跟小米沟通、谈判、磋商等。有法律人士指出,若虚假宣传事实成立,小米将面临“退一赔三”。
5月10日一早,雷军在个人微博上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情绪比较低落”。
二、舆情动态
截至5月11日,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相关信息为10.56万条。其中,公众号平台传播数量最多,共3.6万余条,占比为34.06%;其次是微博平台,占比为31.84%;第三是视频平台,占比为30.24%。
微博话题中,#小米汽车回应前舱盖改配争议#阅读量为620.1万,讨论量为1852条;#小米汽车深夜致歉#阅读量为107.1万,讨论量为567;#小米su7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阅读量为7.7万。
舆论观点主要包括:质疑“雷军造车初心”;聚焦“跨界造车的信任危机”与“智能汽车宣传边界”;分析“碳纤维工艺可行性”;探讨“虚假宣传认定标准”等。其中,质量质疑型观点约占41%,如:“花52万买个装饰壳,小米把车主当猴耍!”维权支持型观点占28%,如:“支持车主维权!车企不能用PPT造车收割韭菜!”品牌信任危机型观点占19%,如:“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性价比神话终于翻车了。”理性分析型占12%,如:“碳纤维机盖问题确实存在,但雷军的道歉态度值得肯定。”
三、小米应对策略解析
此次退车事件中,小米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危机响应速度快但责任切割模糊、补偿方案灵活但诚意不足、服务升级滞后于需求的特点。
首先,从舆情应对速度指标来看,此次小米在5月7日深夜(舆情发酵后48小时内)发布致歉声明,较3月高速爆燃事故的72小时响应大大提速。而“深夜发布”的策略,也与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以及“打工人熬夜吃瓜”的流量效应密切相关,有利于扩大传播范围。
但是,声明将问题归因于“信息表达不清晰”,存在规避“法律风险”心理,与车主心理期待相差较远,因此并未平息用户情绪,反而导致事态升级。
而在“补偿方案”中,小米给出“改配与积分”的双重选择,试图通过“功能置换”与“生态绑定”降低成本。对比特斯拉“刹车门”人均1.5万元现金补偿、蔚来“电池升级”3万积分方案,小米的补偿力度明显不足。更关键的是,未提车用户若放弃改配将损失2万元定金,形成“变相胁迫”。
再来看“雷军”的感情牌。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暗示因情绪低落暂停社交媒体互动。这一“示弱”策略短期内缓解了部分用户情绪,但多次如此,将透支其个人信誉,尤其是当补偿方案未达预期时,易引发“卖惨博同情”的舆论反噬。
四、产品改进问题
关于汽车“马力限制”争议,小米宣布暂停推送并计划4-8周内修复,但未公布具体技术方案(如是否开放用户自主选择马力模式)。对比保时捷“超增压付费解锁”的渐进式策略,小米的“一刀切”更易引发抵触。
关于“碳纤维机盖缺陷”争议,实测数据与宣传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存在本质差异。问题根源在于量产版SU7Ultra定型后才追加该设计,导致无法匹配原有空气动力学结构。同时,小米成立专项小组调查供应商,但未披露具体追责措施,如是否要求赔偿、更换供应商等,供应商的责任显得模糊不清。
五、服务机制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小米的服务中心覆盖不足。截至2025年3月,小米全国仅33家服务中心,平均单店服务5000辆车,维修排队周期长达数月。有车主跨省700公里更换配件,也反映出技术人员对SU7Ultra复杂系统(如碳纤维部件)的维修经验不足。对比蔚来“一键加电”“代客维修”的服务体系,小米的“基础维保”模式难以满足高端用户期待。
用户沟通方面,小米的马力限制与机盖功能调整均未提前征求用户意见,甚至购车合同中未注明相关条款,导致车主“被蒙在鼓里”的信任危机。同时,尽管小米开通24小时专线,但车主反馈“电话占线率超80%”“客服仅记录问题不解决”,维权群内律师发起的集体诉讼等,均证明在此次事件中,小米的沟通机制已彻底失效。
六、与近半年负面事件的关联分析
1、品控问题
从2024年初召回3万辆标准版SU7(自动泊车系统缺陷),到2025年3月的高速爆燃事故,再到2025年5月的碳纤维机盖争议,均暴露出小米品控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2、营销反噬
一边是“地表最快”“纽北同款”的过度宣传,一边是“装饰机盖”“锁马力”等实际性能的较大落差,由此引发“PPT造车”舆论风暴。此外,从“米粉”到“米黑”的转变证明,情感信任一旦透支,再狂热的粉丝也会反噬,小米需警惕。
七、对车企及行业的启示
综合来看,小米退车事件撕开的不仅是小米的品控漏洞,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参数竞赛”与“用户体验”间失衡的伤疤。
小米的困境源于对“科技颠覆者”人设的过度迷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设计,本是为了复刻纽北原型车的赛道基因,却在量产时沦为装饰性的“智商税皮肤”。这种“为营销而设计”的思维,暴露了跨界企业对汽车工程复杂性的低估。
小米的营销基因在此次事件中也展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米粉”社群的裂变传播帮助SU7 Ultra快速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当产品缺陷暴露时,狂热的粉丝群体瞬间转化为舆论反噬的主力军。车主维权视频在抖音等平台大火,实测拆解机盖的画面成为“全民打假”素材,可谓是“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更致命的是,小米试图用“积分补偿”“改配铝盖”等互联网式解决方案平息争议,却忽视了汽车消费的特殊性,更是被车主视为“侮辱性补偿”。而改配需重排40周的漫长等待,也让用户感受到“被抛弃”。
这场危机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近期车企热点事件对比来看,华为通过《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公开技术边界,而小米却因“双风道”宣传语的模糊表述陷入法律纠纷。未来,车企应以实测数据替代“理想宣传”,用“技术白皮书”取代营销话术。
小米全国仅33家服务中心的现状,暴露了跨界企业在售后网络建设上的短板。快速扩张服务网点、引入第三方授权维修,将成为新势力车企的必修课。
对小米而言,危机亦是重塑品牌的契机。小米谋求破局,可采取以下策略:
1、用数据说话。比如:邀请用户监督碳纤维机盖的生产流程;发布《SU7Ultra空气动力学白皮书》等,证明改进后的导流效率。
2、强化用户监督权。比如:成立“车主监督委员会”,在马力模式选择、OTA更新等重大决策中引入用户投票机制,重建“参与感”信任。
3、给足用户补偿。比如:赠送终身会员权益,将积分体系与小米商城、有品等生态链产品深度绑定,用实际价值弥补情感裂痕。
当雷军在微博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句饱含情感的独白背后,是跨界造车者对汽车工业复杂性的重新认知。小米退车事件不是终点,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参数竞赛”转向“价值深耕”的转折点。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谁的PPT更酷炫”,而是“谁能真正把用户需求刻进每一个零件”。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小米或许能通过“退车止损”暂时平息风波,但真正的救赎,在于以敬畏之心,重新丈量用户需求与技术落地的距离。毕竟,汽车不是手机,一次故障可能是一条人命,而消费者的耐心,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下次一定”。(完)
数据来源:中正舆情
分 析 师:宁馨
往期回顾
文章版权归北京澜极智谷科技集团所有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北研阁
扫码关注我们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