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发生特大串通投标案,涉案金额达1.32亿,惊动公安部

2025-06-23

2025年6月10日,公安部公布的5起全国串通投标犯罪典型案例中,安徽六安某文化陵园设计施工项目的1.32亿元串标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场本应承载逝者尊严、增进民生福祉的工程建设,却在利益驱动下沦为腐败温床,暴露出招投标领域触目惊心的灰色交易链条。

一、“合规外衣”下的精密围标

2024年11月,该项目在六安某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吸引包括中建、中铁等央企在内的166家单位参与角逐。招标文件采用综合评分法,价格分占80分,人员资信与施工组织设计各占10分,且明确要求“评标委员会独立评审”“技术分不得畸高畸低”。然而看似严密的制度设计,却在利益输送中沦为摆设。

中标企业在“中间人”的牵线下,提前与业主单位、业主评委及招标代理机构达成利益同盟。评标环节中,价格分差距极小,前五名**分差仅0.16分,而拥有自由裁量权的10分主观分成为操控关键。由4名专家与1名业主代表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在“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取平均”的规则下,业主代表通过精密操作,既确保自身评分不被剔除,又精准引导平均分向关联企业倾斜。

二、“一条龙”式腐败链条曝光

六安市公安局2024年12月立案侦查发现,涉案犯罪团伙长期盘踞建筑工程领域,形成“围标”“陪标”的成熟作案模式:通过借用多家企业资质虚增竞标数量抬高价格,伪造技术方案骗取评分,同时向7名公职人员行贿打通监管环节。警方查获的通讯记录、资金流水及文件篡改证据显示,从招标文件编制到评标结果出炉,整个流程已被系统性操控。

更值得警惕的是,7名涉案公职人员涵盖业主单位负责人、评标专家库成员及招标代理监管人员,他们不仅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更主动泄露评标细则、修改技术参数为特定企业“量身定制”中标条件。这种监管者沦为“保护伞”的现象,撕开了招投标领域“制度空转”的深层漏洞。

三、严打风暴下的治理启示

随着汪某等5名主犯被抓获、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场亿元串标案的司法追责进入实质阶段。公安部借此案释放出严打工程领域犯罪的强烈信号: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已侦破超千起串通投标案,涉案金额累计破百亿,下一步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信用监管平台,实现对招投标全链条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