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及中国主要城市失业话题在互联网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失业率上升、再就业困难、青年与中年女性就业歧视、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爆冷”等现象,通过短视频、新闻资讯和社交媒体平台大规模传播。6月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2,607,582条,其中短视频平台声量**(1,578,984条),新闻资讯类平台次之(943,462条)。负面舆情占比7%,正面占比1%。此次失业相关话题的最早信息源自2025年5月30日抖音平台,事件声量在6月17日达到最高峰,当日产生相关信息111,978篇,后续热点延续至今日头条、快手、百度百家、小红书等平台。
初现端倪(5月30日-6月5日):2025年5月底,抖音平台出现失业者讲述自身经历的短视频,逐步发酵。相关内容包括中年女性失业求职难、大学毕业生就业“冷淡”、部分行业大规模裁员等。
舆论升温(6月6日-6月16日):各大主流媒体陆续发布国内外失业率及就业压力数据,社会讨论热度急剧攀升。话题涵盖社会保障、行业“退烧”、失业金申领等实际问题。
高峰爆发(6月17日):当天相关声量达到111,978条。典型事件如“9岁男孩哭诉妈妈失业”、“程序员35岁后失业潮”等刷屏,伴随多地官方失业数据发布及解读。
持续扩散(6月18日-6月28日):短视频平台持续发酵,个体案例、专家评论、企业用工难/裁员案例叠加曝光,网友持续参与讨论。主流媒体刊发深度报道,解读结构性矛盾及政策应对。
舆论回落(6月29日后):关注度逐渐回落,但部分个案(如高龄女性就业、行业转型失业)仍有零星传播。
声量演变:5月底小幅增长,6月初热度攀升,6月17日达峰值,后稳中有降。
热词变化:由“失业”“35岁”“裁员”逐渐转为“再就业”“转行”“技能培训”等。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传播量**,案例感性、情绪化,易引发同理心与共鸣。
新闻资讯(今日头条、百度百家):以数据发布和深度报道为主,政策及宏观解读较多。
社交平台(微博、知乎、豆瓣):观点交锋激烈,话题易发酵、持续时间长。
评论与转发:失业个案类视频平均评论量达2,500+,转发量1,000+,部分爆款视频评论破万。
用户参与:大量网友自述经历,集体情绪共鸣,讨论氛围悲观为主。
负面情绪占比高(7%):焦虑、迷茫、愤怒、无助为主,尤其集中在35岁以上群体。
正面情绪较低(1%):多为“重燃希望”“再就业成功”等典型励志案例。
中性为主(92%):客观数据、政策解读等。
高频词包括:失业、再就业、35岁、程序员、简历、裁员、转行、技能培训、社保、失业金、AI、计算机、行业退烧等。
“35岁”成为高频断点,“CS失业”与“AI抢饭碗”频繁出现。
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声量**,二线及沿海发达城市关注度次之。
港澳台及海外: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因失业率数据变动也有较高关注度。
东南亚、南美、南亚、非洲:有网友发帖质疑失业率数据真实性,认为实际情况更严峻。
报道媒体共计62家,包括主流媒体、财经自媒体、社会新闻账号等。
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百度百家、小红书五大平台贡献绝大多数信息源。
IT与互联网:程序员35岁危机、CS毕业生失业率高企、AI替代性就业等话题最热。
制造、零售、地产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讨论多围绕“转型升级”与“再培训”。
服务业、教育、运输等:高龄女性、劳动力回流、低技能岗位失业多见。
普遍悲观:“35岁职场危机”“投500份简历0面试”“家庭重担如山”等自述频现,带有集体性焦虑。
同情与共鸣:“妈妈37岁找不到工作,孩子操心养老”“婆婆顶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等温情故事引发热议。
结构性质疑:质疑官方数据真实性,认为实际失业情况被低估。
技能焦虑:大量网友呼吁“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对AI/新技术替代产生不安。
客观理性:主流媒体多从数据、政策、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失业原因及对策。
专家解读:聚焦结构性、周期性失业,呼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反对年龄歧视。
深度关注:部分深度报道关注弱势群体再就业、性别与年龄歧视、家庭压力等社会问题。
经济压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壁垒、新技术替代、行业周期性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就业市场收缩。
社会共鸣强:失业个案(如35岁程序员、37岁妈妈)**代表性,激发广大群体共情。
短视频裂变传播:碎片化、情绪化内容易激发二次传播,叠加数据解读与政策分析,加速舆情扩散。
数据与个案反差:官方公布失业率与实际“投简历无回音”等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质疑与讨论。
主体:失业者(35岁+中年人、青年毕业生、中年女性、IT行业人员等)
客体:用人单位(企业、机构)、政策制定方
关联体:家庭成员(子女、老人)、政府、社会保障机构
矛盾:技能与岗位不匹配、年龄歧视、行业周期变动、技术替代、经济下行等多重冲突交织,导致就业难题持续恶化。
情绪聚集升级:若再现大规模裁员/失业难案例,易引发网络情绪共振,甚至出现极端言论。
政策信任危机:官方数据与群众体验落差大,若无有效沟通与解读,可能影响政府公信力。
群体性舆情事件:部分敏感群体(如中年女性、毕业生、被裁高管)易形成“抱团发声”,带动负面舆情升温。
行业转型压力:技术替代及岗位变迁导致转行焦虑,若缺乏有效培训及缓冲机制,风险易积聚。
主动信息公开:建议官方加强失业数据、就业举措的信息发布,回应社会关切,释疑解惑,稳定预期。
强化就业帮扶:加大对35岁+、中年女性、青年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支持。
积极引导舆论:通过主流媒体及头部自媒体,传播真实案例和正能量故事,弱化消极情绪扩散。
鼓励企业稳岗:出台税收优惠、用工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岗扩岗,优先录用困难群体。
防范网络谣言:建立健全网络监测与应急预案,对恶意造谣、煽动极端情绪内容及时澄清处置。
政策持续优化:根据结构性就业难点,推动产业升级、灵活用工、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等中长期措施。
2025年6月失业相关网络舆情热度极高,反映出结构性失业、技术替代与就业歧视等多重现实矛盾。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环境与就业市场面临严峻考验,政策层面虽有积极应对,但社会实际压力与情绪不容忽视。未来,应在稳就业、促创新、强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助力不同群体实现“有业可就”“就有优业”。网络平台作为舆论风向标,也需正面引导、真实反映,助力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应对新时代就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