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份找工作再就业互联网数据分析报告

2025-06-29

2025年6月份找工作再就业互联网数据分析报告

一、事件概述

2025年6月,受多重宏观经济与行业变革影响,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期间,哪吒汽车大规模裁员、各地积极推广“妈妈岗”、电商平台吸纳灵活就业等事件叠加,集中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广泛讨论。经互联网全网监测,相关就业再就业舆情共计10895442条,其中短视频平台声量**,为8398841条,其次为新闻资讯2119545条。负面舆情占比为5%,正面舆情占比为3%,中性舆情为主。

5月30日,在廊坊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宝妈岗”专场招聘会上,一家企业招聘人员为求职者提供咨询。 丁金影摄

二、事件发展脉络

  • 5月30日,抖音平台首先发布相关就业难、再就业等信息,聚焦“妈妈岗”及灵活就业;

  • 6月初,哪吒汽车破产重整消息发酵,涉及大批技术和生产岗位流失,引发欠薪、维权等负面舆情;

  • 6月10日-12日,全国多地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百日冲刺”高校毕业生招聘、“夜市+招聘”等新模式,引发报道和讨论热潮;

  • 6月11日,舆情声量达到顶峰,当日全网共产生416223篇相关信息;

  • 6月中旬,电商平台灵活用工、“妈妈岗”、直播招聘师职业标准等政策措施持续获得正面传播。

三、舆情传播分析

(一)舆情趋势分析

2025年6月就业相关舆情呈现“持续升温—高点爆发—逐步平稳”的趋势。声量自6月初快速上涨,11日达顶峰,随后受政策宣贯和高校招聘季影响,逐步趋于理性和结构性讨论。

(二)传播平台分析

  •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占据总声量77%,以案例讲述、维权直播、“妈妈岗”经验分享为主;

  • 新闻资讯类平台(今日头条、小红书、主流媒体网站):占比19%,以深度调查、政策解读为主;

  • 社区、社群平台:如知乎、豆瓣等平台的讨论占4%,多为就业心得、心理调适及政策咨询。

(三)互动声量分析

  • 互动高峰:短视频评论区互动最为活跃,部分热门视频评论超10万+,微博话题“#找工作越来越难#”阅读量突破5亿;

  • 社群裂变:各地就业服务微信群、公众号推文转发及讨论量均有提升。

(四)情感分析

  • 负面情感(5%):集中于“企业裁员欠薪”“中年再就业困难”“灵活用工保障不足”等话题;

  • 正面情感(3%):集中于“妈妈岗”“家门口就业”“电商带动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等创新就业形态;

  • 中性/理性情绪为主,多为政策分析、信息咨询及经验交流。

(五)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包括:再就业、裁员、妈妈岗、灵活就业、直播招聘、技能培训、家门口就业、短视频带岗、电商平台、企业招聘、薪资压缩、劳动权益、青年就业、毕业生冲刺、平台经济、社保保障等。

(六)地域分析

  • 声量高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北、山东等经济活跃地区声量最高;

  • 政策示范区:湖北、江苏等“妈妈岗”、零工市场、夜市招聘模式获得广泛关注;

  • 返乡就业:江西、湖南、云南等地“返乡即就业”“精准帮扶”案例显著。

(七)媒体活跃度分析

  • 权威媒体: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每经、经济日报、华夏时报等持续深度跟踪报道;

  • 地方媒体与新媒体:积极推送本地就业服务与案例创新,报道及时、接地气;

  • 自媒体:维权类、职场心理类自媒体账号评论和转发量大。

(八)信息行业分析

  • 互联网行业:裁员、薪资压缩、AI取代部分岗位、短视频平台招聘、直播带岗等成为焦点;

  • 制造业、服务业:劳务派遣、技能型工人紧缺与招聘需求上涨;

  • 平台经济:美团、拼多多、滴滴等推动灵活就业新生态。

四、舆论观点

(一)网民观点

  • 失业/再就业群体表达“焦虑、失落”,但也有“积极转型”“技能提升”等声音;

  • “带娃就业”“社区岗位”“家门口就业”等创新模式获得大量点赞;

  • 对企业裁员、平台责任、劳动权益保障呼声较高,对薪资下降和社保断缴尤为关注。

(二)媒体观点

  • 主流媒体强调“政策工具箱”丰富与“稳就业、扩岗位”多措并举;

  • 多家财经与行业媒体关注“平台经济就业弹性与风险”,倡议加强法律保障、提升技能培训质量;

  • 地方媒体突出“人岗精准对接”“就业服务下沉”等创新实践。

五、舆情分析

(一)舆情发酵原因分析

  • 企业破产重组、裁员频发,引发大量失业与维权案例曝光;

  • 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崛起,带来就业新机会但保障缺失、收入不稳;

  • 政策持续发力、创新不断,舆论关注“新模式”与“保障并行”;

  • 毕业季叠加经济压力,青年就业压力、家庭负担倍增,引发广泛共鸣。

(二)事件主体、客体、关联体及矛盾

  • 主体:失业再就业群体(技术工人、中年职场人、应届生、带娃女性等)、互联网/制造/服务业企业、平台公司;

  • 客体:工作岗位、薪资、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

  • 关联体: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平台公司(如滴滴、美团、拼多多)、劳务派遣公司、媒体等;

  • 主要矛盾:岗位供需结构性矛盾,灵活就业带来保障缺口,企业经营压力与员工权益冲突,政策落地与实际执行力不足。

(三)舆情风险点研判

  • 裁员引发集体维权、舆情激化,有可能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

  • 平台经济用工争议与社保断缴,舆论反弹风险较大;

  • 政策执行中的“空转”“一刀切”问题,易引发负面情绪积聚;

  • 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就业困难,若无有效疏导或缓解,易形成群体性舆情风险。

六、舆情处置建议

  1. 加强信息公开与预警:相关部门、企业主动公开裁员及转岗安排,及时回应员工与社会关切。

  2. 完善灵活就业保障体系:推动社保全覆盖、工伤保险、收入保底等政策落地,制定直播招聘、平台用工新职业标准。

  3. 深化技能培训和转型指导:加大对再就业群体的培训与心理辅导力度,强化人岗精准匹配,重点帮扶中高龄、技能型、女性等特殊群体。

  4. 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等新模式;鼓励企业稳定用工,推行岗位补贴和税收减免。

  5. 强化多元协同与社会服务:推动政府、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6. 创新宣传和心理疏导:用好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开展就业典型案例宣传,营造理性、积极的社会氛围,缓解焦虑情绪。

七、观点总结

2025年6月,互联网及相关行业再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产业升级、企业调整、AI技术推动了岗位分化和转型压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家门口就业”、社区就业、技能提升等多元就业新形态加速涌现,为不同群体打开了新通道。舆情数据表明,虽然存在焦虑和矛盾,但政策创新与社会治理的积极面不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就业服务成效初显。未来,只有持续推进保障体系完善、提升培训匹配、拓宽岗位渠道,才能推动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目标。


阅读2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