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热储能产业技术趋势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25-07-11

2025年热储能产业技术趋势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第1章:热储能产业发展概述及技术发展必要性

1.1 热储能产业界定

1.1.1 热储能的界定

热储能(Thermal Energy Storage,TES)是指通过加热或冷却储存介质,将热能以显热、潜热或化学反应热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利用的技术。热储能系统主要包括储热介质、储热容器、热交换器及控制系统等核心组件,能够实现热能的时空转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1.2 热储能相似概念辨析

热储能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与电化学储能的区别
    :电化学储能直接储存电能,而热储能储存的是热能形式的能量,需要通过热机循环等方式转换为电能。
  • 与机械储能的区别
    :机械储能通过势能或动能储存能量,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而热储能则是通过温度变化或相变储存能量。
  • 与余热回收的区别
    :余热回收是对废热的直接利用,而热储能强调能量的储存和时间上的转移。

1.1.3 热储能所处行业

热储能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交叉领域,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归属于"C3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的"C3469其他通用设备制造",同时也涉及"D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储能技术的重要分支,热储能产业是支撑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产业。

1.2 热储能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市场现状分析

1.2.1 热储能产业链全景及生态

热储能产业链包括以下环节: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

  • 储热材料:熔盐、导热油、相变材料、固体储热材料等
  • 保温材料:岩棉、玻璃棉、气凝胶等
  • 设备制造:换热器、储罐、管道、阀门等

中游:系统集成商

  • 系统设计与集成
  • 工程总承包(EPC)
  • 关键设备制造

下游:应用领域

  • 火电灵活性改造
  • 可再生能源消纳(光热发电、风电供热等)
  •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 清洁供暖
  • 建筑节能

1.2.2 热储能产业供需情况分析

供给端

  • 国内热储能技术供应商超过200家,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 技术路线多样化,包括熔盐储热、固体储热、相变储热等
  • 产能快速扩张,2024年新增产能约5GWh

需求端

  • 火电灵活性改造需求旺盛,预计存量改造市场超过300GW
  • 可再生能源配储需求增长,特别是光热发电领域
  • 工业领域碳减排压力推动余热回收利用需求
  • 北方清洁供暖改造持续推进

1.2.3 热储能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

  • 2024年中国热储能市场规模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42%
  • 新增装机容量约8.5GWh,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GWh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20亿元
  • 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1000亿元

1.2.4 热储能产业市场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较低,CR5约35%
  • 技术路线竞争激烈,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 区域性特征明显,本地化服务能力重要

主要参与者

  • 传统能源装备企业:西子洁能、金合能源、爱能森等
  • 新能源企业:首航高科、中控太阳能等
  • 科研院所衍生企业: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清华大学等背景企业

1.3 热储能产业技术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热储能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能源安全保障

  • 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性,增强电网调节能力
  • 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

2. 双碳目标实现

  • 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
  • 助力工业领域深度脱碳
  • 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

3. 经济效益显著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投资
  • 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4. 技术发展需求

  • 填补长时储能技术空白
  • 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
  • 推动能源系统智能化升级

第2章:热储能产业技术发展环境及现状

2.1 热储能技术原理/工艺介绍

热储能技术按储热机理可分为三大类:

1. 显热储能

  • 原理:利用储热材料温度变化储存热能
  • 储热量:Q = m × Cp × ΔT
  • 常用材料:水、熔盐、导热油、岩石、混凝土等
  • 工作温度:-50℃至1000℃

2. 潜热储能

  • 原理:利用相变材料相变过程储存/释放潜热
  • 储热量:Q = m × L(相变潜热)
  • 常用材料:石蜡、脂肪酸、无机盐水合物、金属合金等
  • 特点:储能密度高、温度恒定

3. 热化学储能

  • 原理:利用可逆化学反应储存热能
  • 常用体系:金属氢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等
  • 特点:储能密度最高、长期储存无损耗

2.2 热储能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分析

2.2.1 热储能产业技术科技创新单元

***研发机构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高等院校

  •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企业研发中心

  • 西子洁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 首航高科技术研究院
  • 爱能森储能技术研究院

2.2.2 热储能产业科研投入情况

  • 2024年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约15亿元,同比增长25%
  • 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平均达到6-8%
  • 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20余项
  •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超过10亿元

2.2.3 热储能产业技术标准分析

已发布标准

  • GB/T 41955-2022《储能电站安全规程》
  • T/CRES 2001-2023《熔盐储热系统技术规范》
  • T/CES 053-2021《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

在编标准

  • 《固体储热系统技术要求》
  • 《相变储热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 《热储能系统能效评价标准》

2.2.4 热储能产业技术科研政策现状

国家层面

  •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将热储能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热储能示范应用
  • 国家能源局发布多项支持政策,推动热储能在火电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地方政策

  • 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台专项补贴政策
  • 江苏、浙江等地将热储能纳入产业发展重点
  • 多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热储能项目

2.3 热储能产业技术科技创新成果分析

2.3.1 热储能技术论文发表情况

(1)论文发表数量情况

  • 2024年全球发表热储能相关SCI论文3,256篇
  • 中国发表1,432篇,占比44%
  • 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2)论文发表区域分布

  • 亚洲:占比52%(中国44%、日本4%、韩国2%、其他2%)
  • 欧洲:占比28%(德国8%、英国5%、法国4%、其他11%)
  • 北美:占比15%(美国12%、加拿大3%)
  • 其他地区:占比5%

(3)论文作者所属单位TOP10

  1. 中国科学院(256篇)
  2. 清华大学(178篇)
  3. 西安交通大学(145篇)
  4. 浙江大学(132篇)
  5. 北京工业大学(98篇)
  6. 华北电力大学(87篇)
  7. 上海交通大学(76篇)
  8. 东南大学(65篇)
  9. 哈尔滨工业大学(58篇)
  10. 大连理工大学(52篇)

2.3.2 热储能技术专利申请及公开情况

(1)技术生命周期热储能技术目前处于成长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技术迭代加速。

(2)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

  • 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量:4,867件
  • 中国专利申请量:2,945件,占比60.5%
  • 发明专利占比:68%
  • 专利授权率:42%

(3)专利热门申请人

  1. 西子洁能(152件)
  2. 国家电网(126件)
  3. 首航高科(98件)
  4. 中国科学院(87件)
  5. 爱能森(76件)

(4)专利热门技术

  • 高温熔盐储热技术(占比28%)
  • 相变储热材料及系统(占比24%)
  • 固体储热技术(占比18%)
  • 储热系统控制技术(占比15%)
  • 其他(占比15%)

(5)专利价值特征

  • 高价值专利占比:12%
  • 核心专利平均被引用次数:8.5次
  • 专利转化率:约25%

2.3.3 技术最新科研情况

重大突破

  1. 超高温固体储热技术突破1000℃工作温度
  2. 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储能密度提升30%
  3. 热化学储能系统效率达到85%以上
  4. AI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储放热策略

第3章:热储能产业主要技术路线对比分析

3.1 热储能产业主要技术路径

热储能产业主要技术路径包括:

  1. 显热储能技术路线
    • 液态显热储能(熔盐、导热油、水等)
    • 固态显热储能(岩石、混凝土、陶瓷等)
  2. 潜热储能技术路线
    • 有机相变材料(石蜡、脂肪酸等)
    • 无机相变材料(盐类水合物、熔融盐等)
    • 复合相变材料
  3. 热化学储能技术路线
    • 金属氢化物体系
    • 碳酸盐体系
    • 氨合成/分解体系

3.2 显热储能技术路线分析

3.2.1 显热储能原理及优势分析

工作原理: 显热储能通过提高或降低储热介质的温度来储存和释放热能,储热量与介质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差成正比。

主要优势

  • 技术成熟度高,商业化应用广泛
  • 储热介质来源广泛,成本较低
  • 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可靠
  • 工作温度范围宽(-50℃至1000℃)
  • 使用寿命长,一般可达20-30年

3.2.2 显热储能关键痛点分析

  • 储能密度相对较低
    :相比潜热和热化学储能,单位体积/质量储能量较小
  • 热损失问题
    :长期储存过程中存在热量散失
  • 温度变化影响
    :储放热过程中温度持续变化,影响系统效率
  • 占地面积大
    :由于储能密度低,需要较大的储热体积

3.2.3 显热储能所处发展阶段

显热储能技术处于产业化推广阶段:

  • 熔盐储热:商业化成熟,广泛应用于光热发电
  • 固体储热:快速发展期,在火电灵活性改造中大规模应用
  • 水储热:成熟应用,主要用于建筑供暖和工业余热回收

3.2.4 技术资源的可获得性

  • 技术来源
    :国内外技术基本成熟,国产化率超过90%
  • 关键材料
    :熔盐、导热油等国内可大规模生产
  • 制造能力
    :国内具备完整的设备制造产业链
  • 人才储备
    :相关专业人才充足,培养体系完善

3.2.5 技术布局及突破进展

(1)科研院所及高校研发进展

  •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开发1000℃超高温固体储热技术
  • 清华大学:研发新型纳米增强熔盐材料,热导率提升50%
  • 西安交通大学:突破大容量熔盐储热系统集成技术
  • 浙江大学:开发智能化储热系统控制算法

(2)企业技术与研发布局

  • 西子洁能:建成国内首个1000℃固体储热示范项目
  • 金合能源:开发模块化熔盐储热系统,实现标准化生产
  • 爱能森:推出第四代固体储热技术,效率达到95%

3.2.6 技术项目投资情况

  • 2024年显热储能项目投资总额:约85亿元
  • 重点项目:张家口100MW/400MWh熔盐储热项目、山东50MW固体储热调峰项目
  • 平均投资强度:1.5-2.0元/Wh

3.3 潜热储能技术路线分析

3.3.1 潜热储能原理及优势分析

工作原理: 利用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进行能量储存,相变过程温度基本恒定。

主要优势

  • 储能密度高,是显热储能的5-10倍
  • 储放热过程温度恒定,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 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空间受限场合
  • 可通过材料选择精确控制工作温度

3.3.2 潜热储能关键痛点分析

  • 材料成本高
    :高性能相变材料价格昂贵
  • 导热性能差
    :多数相变材料热导率低,影响充放热速率
  • 过冷和相分离
    :部分材料存在过冷现象和相分离问题
  • 封装困难
    :液-固相变过程体积变化,封装技术要求高
  • 循环稳定性
    :部分材料循环使用后性能衰减

3.3.3 潜热储能所处发展阶段

潜热储能技术处于产业化初期:

  • 低温相变材料(<100℃):商业化应用,主要用于建筑节能
  • 中温相变材料(100-300℃):示范应用阶段
  • 高温相变材料(>300℃):研发和小试阶段

3.3.4 技术资源的可获得性

  • 技术来源
    :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对外依存度约30%
  • 关键材料
    :高性能材料主要依赖进口
  • 制造能力
    :封装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升
  • 人才储备
    :高端研发人才相对短缺

3.3.5 技术布局及突破进展

(1)科研院所及高校研发进展

  • 北京工业大学:开发纳米增强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率提升3倍
  • 华南理工大学:研发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相变材料
  • 中科院过程所:突破高温金属相变材料制备技术
  • 同济大学:开发建筑一体化相变储能系统

(2)企业技术与研发布局

  • 江苏启能:推出系列化相变储能产品
  • 上海交大产业集团:开发工业级相变储热系统
  • 深圳相变科技:专注电子器件热管理用相变材料

3.3.6 技术项目投资情况

  • 2024年潜热储能项目投资总额:约25亿元
  • 重点项目:苏州10MW相变储能供热项目、广州数据中心相变冷却项目
  • 平均投资强度:3.5-5.0元/Wh

3.4 热储能产业主要技术路线发展对比

3.4.1 技术可行性对比

技术路线
技术可行性
关键挑战
显热储能
提高储能密度
潜热储能
材料性能优化
热化学储能
系统复杂度高

3.4.2 技术成熟度对比

  • 显热储能
    :TRL 8-9,商业化应用
  • 潜热储能
    :TRL 5-7,示范应用
  • 热化学储能
    :TRL 3-5,实验室和小试阶段

3.4.3 技术先进性对比

指标
显热储能
潜热储能
热化学储能
储能密度
20-80 kWh/m³
100-300 kWh/m³
300-1000 kWh/m³
效率
85-95%
75-90%
60-85%
响应速度

3.4.4 技术经济性对比

技术路线
投资成本(元/kWh)
运行成本
投资回收期
显热储能
150-300
5-8年
潜热储能
350-800
8-12年
热化学储能
>1000
>15年

3.4.5 技术热度对比

根据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数、项目投资等指标:

  1. 显热储能
    :最高,占总体60%
  2. 潜热储能
    :中等,占总体30%
  3. 热化学储能
    :较低,占总体10%

3.5 热储能产业主要技术路线战略地位总结

显热储能:当前主流技术路线

  • 战略定位:近期规模化应用的主力技术
  • 发展重点:提高储能密度、降低成本、系统优化

潜热储能:重要补充技术路线

  • 战略定位:中期重点发展的高效储能技术
  • 发展重点:材料突破、工程化应用、成本控制

热化学储能:前瞻性技术路线

  • 战略定位:远期战略储备技术
  • 发展重点:基础研究、原理验证、技术储备

第4章:热储能产业国内外先进技术案例

4.1 国内外热储能技术对比

4.1.1 国内外热储能技术发展阶段对比

技术发展阶段

地区
显热储能
潜热储能
热化学储能
中国
产业化推广期
示范应用期
研发试验期
欧洲
成熟应用期
产业化初期
示范应用期
美国
成熟应用期
产业化初期
研发试验期
日本
成熟应用期
产业化推广期
示范应用期

技术水平对比

  • 显热储能:国内外技术水平相当,部分领域国内领先
  • 潜热储能:国外领先1-2代,特别是在材料研发方面
  • 热化学储能:欧洲和日本领先,国内处于跟随状态

4.1.2 国内外热储能技术科研现状对比

(1)论文数量对比

  • 2024年全球发表热储能SCI论文3,256篇
  • 中国:1,432篇(44%)
  • 欧洲:856篇(26%)
  • 美国:423篇(13%)
  • 日本:195篇(6%)
  • 其他:350篇(11%)

(2)专利数量对比

  • 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4,867件
  • 中国:2,945件(60.5%)
  • 美国:678件(13.9%)
  • 欧洲:582件(12.0%)
  • 日本:385件(7.9%)
  • 其他:277件(5.7%)

4.2 国内外热储能技术差异分析

技术路线差异

  • 中国:侧重大规模集中式储热,以显热储能为主
  • 欧洲:注重分布式应用,潜热储能技术领先
  • 美国:聚焦高温储热技术,服务于光热发电
  • 日本:强调精细化和高效率,相变材料研发领先

应用领域差异

  • 中国:火电灵活性改造、清洁供暖为主
  • 欧洲:建筑节能、工业余热回收为主
  • 美国:光热发电、数据中心冷却为主
  • 日本:精密制造、建筑节能为主

研发重点差异

  • 中国:系统集成、工程化应用、成本降低
  • 欧洲:新材料开发、系统优化、标准制定
  • 美国:高温材料、系统效率、商业模式
  • 日本:材料性能、系统小型化、智能控制

4.3 国内外先进热储能技术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一:德国DLR熔盐储热技术

项目概况

  •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开发的新一代熔盐储热系统
  • 工作温度:290-565℃
  • 储热容量:1000MWh
  • 系统效率:>95%

技术特点

  • 采用创新的双罐直接储热设计
  • 优化的熔盐配方,降低凝固点至220℃
  • 先进的防腐蚀技术,延长设备寿命
  • 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热管理

应用成果

  • 已在西班牙Andasol光热电站成功应用
  • 年发电量提升25%
  • 系统可用率达到98%以上

4.3.2 案例二:中国西子洁能千度高温固体储热技术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1000℃固体储热商业化项目
  • 储热容量:100MW/400MWh
  • 充放电效率:>90%
  • 投资成本:1.8元/Wh

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高温固体储热材料
  • 创新的气固换热技术
  • 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
  • 长寿命设计,运行寿命>25年

应用效果

  • 2024年在绍兴成功投运
  • 年减少碳排放15万吨
  • 获得国家能源局重点示范项目认定

4.3.3 案例三:日本千代田化工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

项目概况

  • 采用先进金属合金相变材料
  • 储能密度:达到400kWh/m³
  • 工作温度:300-600℃
  • 循环寿命:>10000次

技术亮点

  • 独特的微胶囊封装技术
  • 纳米增强导热技术
  • 防泄漏双层容器设计
  • AI优化控制算法

商业应用

  • 在东京湾工业区实现示范应用
  • 为钢铁企业提供稳定热源
  • 能源利用率提升30%

4.3.4 案例四:美国SolarReserve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热技术

项目概况

  • 结合超临界CO₂循环的新型储热系统
  • 储热温度:>700℃
  • 系统效率:55%(热电转换)
  • 储热成本:<100$/MWh

技术突破

  • 高温高压储热容器设计
  • 超临界流体换热技术
  • 新型耐高温材料应用
  • 集成化系统优化

示范效果

  • 内华达州10MW示范项目运行良好
  • 获得美国能源部2000万美元资助
  • 计划2026年建设100MW商业项目

4.3.5 案例五:荷兰Ecovat季节性地下储热系统

项目概况

  • 大型地下水箱季节性储热
  • 储热容量:20,000m³水体
  • 温度范围:10-90℃
  • 季节效率:>85%

创新设计

  • 分层储热技术,减少热损失
  • 生态友好的保温材料
  • 与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
  •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应用成果

  • 为2000户家庭提供全年供暖
  • 减少天然气消耗90%
  • 投资回收期8年
  • 获得欧盟**实践奖

第5章:热储能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5.1 热储能产业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

  1. 政策驱动强劲
    • "双碳"目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大规模储能支撑
    • 各级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和补贴措施
  2. 市场需求旺盛
    • 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2025年预计新增200GW
    • 火电灵活性改造市场超过300GW
    • 工业余热回收潜力巨大,市场规模超千亿
  3. 技术进步加速
    • 新材料技术不断突破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
    • 系统集成能力显著提升
  4. 产业链日趋完善
    • 上下游配套体系基本形成
    • 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面临挑战

  1. 技术挑战
    • 储能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系统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 长期运行可靠性需要验证
  2. 经济性挑战
    • 初始投资成本较高
    • 与其他储能技术竞争激烈
    •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3. 市场挑战
    • 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 价格信号传导不畅
    • 用户接受度有待提高
  4. 标准化挑战
    • 技术标准体系不完整
    • 产品认证体系缺失
    • 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

5.2 热储能产业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研判

5.2.1 技术性能发展方向及趋势

储能密度提升

  • 2025年:显热储能达到100kWh/m³,潜热储能达到400kWh/m³
  • 2030年:显热储能达到150kWh/m³,潜热储能达到600kWh/m³
  • 发展路径:新材料开发、系统优化、复合储能

系统效率提升

  • 2025年:综合效率达到90%以上
  • 2030年:综合效率达到95%以上
  • 关键技术:高效换热、智能控制、系统集成

工作温度拓展

  • 向超高温发展:>1200℃,服务于高温工业过程
  • 向超低温发展:<-100℃,服务于冷链和液化天然气
  • 宽温域应用:-200℃至1500℃全覆盖

使用寿命延长

  • 2025年:系统寿命达到25年
  • 2030年:系统寿命达到30年以上
  • 技术路径:材料改性、防腐技术、智能运维

5.2.2 技术路线发展方向及趋势

显热储能发展趋势

  • 固体储热成为主流,占比超过50%
  • 熔盐储热向更高温度发展
  • 模块化、标准化成为发展方向
  • 与其他储能技术耦合应用

潜热储能发展趋势

  • 复合相变材料成为研发重点
  • 微纳封装技术取得突破
  • 成本大幅下降,接近显热储能
  • 在分布式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

热化学储能发展趋势

  • 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示范
  • 在长时储能领域显示优势
  • 与氢能技术深度融合
  • 成为跨季节储能首选方案

新型储热技术涌现

  • 热声储能技术
  • 磁热储能技术
  • 光热转换储能
  • 多能互补储能系统

5.2.3 技术应用发展方向及趋势

电力系统应用

  • 火电灵活性改造全面推广,渗透率达到80%
  • 新能源配储成为标配,配置比例20-30%
  • 独立储能电站大规模建设
  • 虚拟电厂模式广泛应用

工业领域应用

  • 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全面应用
  •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标配热储能
  • 余热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 生产过程热管理精细化

建筑领域应用

  • 被动式建筑大量采用相变储能
  • 区域供热系统配置大型储热
  • 分布式储热成为主流
  • 与热泵技术深度结合

新兴应用领域

  • 数据中心热管理
  • 电动汽车热管理
  • 航空航天温控
  • 农业设施储热

5.3 热储能产业技术商业化前景分析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22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80亿美元
  • 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800-100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300亿美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30-35%

商业模式创新

  1. 能源服务模式
    :储能运营商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
  2. 合同能源管理
    :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3. 共享储能模式
    :多用户共享储能设施
  4. 融资租赁模式
    :降低用户初始投资压力

投资机会分析

  1. 重点投资领域
    • 高性能储热材料研发生产
    • 系统集成和工程总包
    • 智能运维服务平台
    • 关键装备制造
  2. 区域投资热点
    • 北方清洁供暖改造市场
    • 西部新能源基地配储市场
    • 东部工业余热回收市场
    • 南方数据中心冷热管理市场
  3. 投资收益预期
    • 项目投资回收期:5-8年
    • 内部收益率:12-18%
    • 投资风险等级:中低

产业发展建议

  1. 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 标准建设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
  3. 示范推广
    :建设标杆项目,带动规模化应用
  4. 政策支持
    :完善市场机制,落实支持政策
  5. 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结语: 热储能产业作为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热储能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到2030年,热储能将成为与电化学储能并重的主流储能技术,为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8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