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慷嘉(全称“DGCX鑫慷嘉数据”)平台自2021年起以“迪拜黄金交易所中国分站”自居,通过伪造与中石油、迪拜DGCX交易所的合作协议,宣称提供“原油期货投资”服务,承诺高达日息1%-2%(年化365%-730%)的超高收益,诱使投资者通过USDT(泰达币)入金。该平台在全国建立“军事化传销架构”,将参与者按“司令员-军长-旅长”等9级军衔划分,依据发展下线数量给予阶梯奖励,形成典型的金字塔式拉人头模式。2025年6月26日,平台突然关闭提现通道,创始人黄鑫在微信群发布“我已在国外,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匹配”的嘲讽声明后潜逃海外。据多方数据统计,该事件涉及约130亿元资金,受害人数超200万,导致大量投资者倾家荡产、家庭关系破裂,引发全国性维权浪潮。
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116029条。其中短视频声量**,为97866条,其次是新闻为16295条。该事件负面舆情占比为16%,正面舆情占比为1%。事件相关的数据最早提及于2025年06月12日在抖音平台发布,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5年07月01日,共产生23156篇相关信息。后续报道主要来源于抖音,今日头条,快手,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站点。
表:鑫慷嘉事件关键事实概览
关键要素 | 具体内容 | 资料来源 |
---|---|---|
涉案金额 |
受害人数 |
运作时间 |
年化收益率 |
资金转移 |
2021年3月:黄鑫等人注册“贵州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但实缴资本为0,公司地址为共享办公室。
虚假背书构建:伪造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协议”(实际仅为20万元设备交易),雇佣外籍人员扮演迪拜皇室成员拍摄宣传片,在深圳高档写字楼租赁场地打造“国际金融企业”形象。
平台上线:2023年5月以“中国石油”名义上线,后更名为“DGCX鑫慷嘉”,谎称获得迪拜DGCX交易所授权。
传销架构建立: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战区”,通过线下讲座、微信群裂变发展下线,钻石董事级需发展1000名下线,享受25%提成+团队收益5%分红。
高收益诱饵:宣称“57天回本”,每日固定收益1%,展示伪造的K线图和用户提现截图,2025年5月单日吸金额最高达8亿元。
促销活动刺激:推出“投资50万送特斯拉”活动,组织“迪拜考察团”(实为本地酒店摆拍)营造国际化假象。
监管警示密集:
4月8日:迪拜DGCX交易所发布声明否认与鑫慷嘉存在任何合作。
4月10日:四川珙县非法集资处置办预警其传销模式。
6月3日:湖南省委金融办提示其非法集资风险。
6月21日:河源农商银行公开揭露其“杀猪盘”本质。
平台反制措施:以“税务稽查”为由将提现手续费从5%逐步提升至50%,超过5万元提现需排队30个工作日。
6月25日:提现功能全面瘫痪,平台要求用户补缴10%“税款”才能解锁账户。
6月26日:技术团队通过混币器Tornado Cash 将18亿USDT(约129亿元)分12批转移至开曼群岛账户。
6月28日:黄鑫在微信群发布“财富与智商不匹配”嘲讽言论,宣称已身处国外。
6月30日:深圳、贵阳等地办公室人去楼空,投资者组建维权群超500个。
7月7日:湖南桃江县公安局定性其“涉嫌集资诈骗”,揭露后台操控交易行情。
7月9日:央视财经报道曝光资金链断裂内幕,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3位。
7月11日:区块链安全机构慢雾科技发布链上分析报告,证实80万个充值地址资金流向不明。
表:鑫慷嘉事件发展关键时间节点
时间 | 关键事件 | 影响 |
---|---|---|
2021年3月 | ||
2023年5月 | ||
2025年4月 | ||
2025年6月25日 | ||
2025年6月26日 | ||
2025年6月28日 |
爆发期(6月26-30日):提现失败触发投资者在微信群、抖音短视频平台密集发声,单日相关帖文量超10万条,关键词“鑫慷嘉跑路”搜索量激增500%。
峰值期(7月1-7日):黄鑫嘲讽言论截图全网扩散,@人民日报等媒体介入报道,7月5日舆情热度达顶峰,单日新闻量超2000篇,微博话题#鑫慷嘉诈骗#阅读量破3亿。
回落期(7月8日至今):舆情热度下降30%,但维权群仍持续发酵“追讨本金”策略,部分投资者转向举报稳定币交易平台。
短视频平台(占比45%):抖音、快手涌现大量受害者自拍视频,例如“退休教师240万打水漂”“宝妈刷28张信用卡投资”等泪诉内容引发二次传播。
社交媒体(占比30%):微信维权群组超500个,单群最高5000人;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7.8亿次,衍生子话题如#虚拟货币骗局#等。
新闻媒体(占比20%):财经类媒体深度起底运作模式(如《21世纪经济报道》)、公安账号发布防骗指南(如湖南桃江公安)。
境外平台(占比5%):Telegram、X出现“跨境追讨联盟”,聚集8000余名受害者试图国际报案。
高互动内容特征:含“黄鑫语录”“账户截图”“受害者采访”的帖文互动量高于均值3倍,如抖音视频“大学生被骗婚房钱”获赞82万。
媒体主导议题:70%的高转发报道聚焦“稳定币洗钱”“监管预警滞后”等系统性漏洞。
负面情感(占比15.67%):集中于对骗子的愤怒(“应全球通缉黄鑫”)、对监管的质疑(“预警为何不强制关停”)及自我谴责(“贪心害全家”)。
中性情感(占比83.65%):媒体客观分析骗局技术特征,如慢雾科技解析链上资金路径。
正面情感(占比0.68%):少量“维权经验分享”“法律援助互助”帖文获支持。
高频词:“跑路”(出现率28%)、“血本无归”(22%)、“智商不匹配”(18%)、“USDT陷阱”(15%)。
话题标签:#庞氏骗局维权联盟#、#抵制资金盘#、#虚拟货币犯罪# 等衍生话题持续发酵。
高关注地区:四川(受害占比25%)、广东(20%)、湖南(15%)、贵州(10%),与“四大战区”地推重点区域吻合。
三四线城市成重灾区:受害者中宝妈、退休人员、个体户占比超60%,因线下熟人推广渗透率高。
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等发布12篇深度调查,揭露“军事化传销”“假交易所”真相
。
公安政务号:湖南桃江公安、深圳处非办密集发布风险提示,但时效滞后于骗局爆发。
自媒体:“深网财经”“资金盘揭秘”等账号早期预警获事后关注,涨粉超50万。
区块链安全机构:慢雾科技发布链上追踪报告,揭示USDT经混币器洗钱至开曼群岛的路径,推动舆情转向技术问责。
金融研究平台:分析“稳定币+传销”新型犯罪模式,警示类案风险。
愤怒谴责诈骗者(65%)
“黄鑫卷走救命钱还嘲笑受害者,应引渡判重刑!” —— 抖音高赞评论“租豪车雇演员,骗局包装费都是我们的血汗钱!” —— 微博用户@维权之路
自责与家庭困境(25%)
“瞒着丈夫抵押房子投资,现在离婚协议书已收到...” —— 受害者微信群语音“为拉亲戚入伙拿提成,如今被全家唾弃” —— 知乎匿名回答
质疑监管有效性(10%)
“4月就有预警,为何6月还能疯狂吸金8亿?” —— 今日头条热评“USDT跨境转移畅通无阻,金融监管形同虚设” —— 雪球财经论坛
骗局运作机制剖析
《21世纪经济报道》:揭露“庞氏骗局+传销架构+稳定币洗钱”三位一体模式,后台可任意修改K线数据,所谓原油期货实为虚拟赌场。
警示信号总结
澎湃新闻梳理四大红灯:年化收益超300%、拉人头分等级、要求USDT入金、提现层层设卡,符合任意一项即高危。
监管漏洞追问
《**财经》:指出“稳定币监管真空”致资金跨境秒逃,混币器使用使资金追索近乎不可能,呼吁建立链上资金监测机制。
社会心理批判
《新京报》:批评“幸存者偏差”助长骗局——早期投资者晒收益诱发从众效应,使人忽视“收益源于本金”的庞氏本质。
情绪化叙事引爆传播
黄鑫“财富与智商不匹配”的羞辱性言论形成病毒式传播,激发公众道德愤怒,使个案升格为社会公平议题。
受害群体广泛性
200万受害者覆盖学生、老人、家庭主妇等弱势群体,引发共情;“人拉人”模式导致亲情反目,增加社会新闻价值。
跨境犯罪技术性特征
USDT洗钱、混币器隐匿、离岸公司架构等高技术犯罪手段,刺激媒体深度调查需求。
主体:鑫慷嘉运营方(黄鑫团队)—— 故意设计庞氏骗局,利用传销架构扩大资金池。
客体:投资者 —— 轻信“保本高息”承诺,部分人为获提成主动发展下线。
关联体:
监管机构:虽多次预警但缺乏强制干预,对稳定币跨境流动监管缺乏。
支付机构:部分第三方支付默许USDT场外交易,为资金进出提供便利。
媒体平台:早期纵容鑫慷嘉投流广告,事后集中报道推高流量。
核心矛盾:
暴利诱惑与认知局限:平台用“日赚1%”话术精准狙击民众财富焦虑,而多数受害者缺乏金融常识。
犯罪进化与监管滞后:传统非法集资监测体系难以覆盖链上资金流动,导致18亿USDT48小时内转移出境。
个体维权与系统包庇:投资者依赖微信群维权,但诈骗主体已转移至圣基茨,法律追索困难。
社会稳定性风险
超500个维权群酝酿线下聚集,河南部分投资者拟前往贵州空壳公司“驻守讨债”,易引发群体事件。
仿盘骗局再生风险
同类资金盘借机更名(如“荣辉资产”),以“接管鑫慷嘉债权”为由二次诈骗,收割残余资金。
跨境司法协作困境
黄鑫持圣基茨护照,赃款经混币器转入开曼账户,需协调多国司法,追偿周期可能长达5年以上。
成立跨部门专班
由公安部经侦局牵头,联合外汇管理局、网信办组建专项组,优先冻结境内关联账户(已冻结1.2亿元),协调国际刑警组织对黄鑫发布“红色通缉令”。
建立“受害投资者登记平台”,归集报案信息,定期通报案件进展,避免谣言滋生。
强化资金链追踪与阻断
接入区块链分析工具(如MistTrack),对涉案80万钱包地址实施链上监控,标记赃款流向交易所的提现路径。
约谈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求清查为USDT交易提供清算服务的商户,关停违规支付通道。
立体化受害者援助
司法部开设“集体诉讼绿色通道”,减免经济困难者诉讼费用;心理健康机构进驻维权群,预防极端事件。
金融监管机构编制《高风险投资识别手册》,以“鑫慷嘉”为案例拆解骗局六步陷阱,下放至社区银行宣传。
完善监管技术框架
将“稳定币OTC交易”纳入反洗钱监测,要求交易平台执行KYC实名认证,单笔超1万元需报告。
建立“资金盘风险哨点系统”,抓取“保本高息”“拉人头奖励”等关键词,自动触发平台内容审计。
鑫慷嘉事件是新型数字金融犯罪的典型样本,其本质是“庞氏骗局+传销架构+虚拟货币洗钱”的三重叠加。该骗局利用民众对财富增值的焦虑、对“国际平台”的盲目信任、对稳定币安全性的认知盲区,在监管空白地带疯狂扩张,最终酿成百万家庭血本无归的悲剧。
从舆情演化看,犯罪者的嚣张挑衅(黄鑫“智商论”)成为点燃舆情的爆点,而跨境资金转移的技术门槛则加剧了公众对监管无力的愤怒。更深层矛盾在于:金融创新速度已远超监管适应能力,尤其是稳定币的匿名性、跨境性使传统非法集资治理手段失效。
治理此类风险需把握三原则:
全球协同治理:推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共享可疑清单,破解混币器匿名屏障。
根除犯罪土壤:将“金融反诈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从认知层面削弱骗局生存基础。
“当暴利承诺遇上军事化传销,当人性贪婪遇上技术作恶,骗局便有了滋长的温床。此案最痛之处,不仅是百亿资金的蒸发,更是那些押上救命钱的普通人,在崩溃时刻还要承受‘贪心愚蠢’的二次伤害。治理之道,既在链上追踪的科技利剑,更在普惠金融教育的润物无声。” —— 报告结语